在水产养殖日常管理中,需高度警惕以下错误治疗方法,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养殖损失:
1. 疾病误诊误治
病毒性疾病与细菌性疾病症状易混淆,例如草鱼出血病常与烂鳃病、赤皮病、肠炎病并发。若将病毒性的草鱼出血病误判为单纯细菌性疾病治疗,不仅无法控制病情,反而会加速鱼类死亡。
2. 杀虫剂使用不当
硫酸铜对三代虫、指环虫、锚头蚤等大型寄生虫无杀灭效果,盲目使用不仅延误治疗,还可能破坏水体生态平衡。
3. 消毒剂滥用风险
使用氯制剂、消毒剂前,必须检查鱼类烂鳃程度。若未经评估直接用药,极易导致鱼体应激反应加剧,死亡率大幅上升。
4. 抗生素过度依赖
鱼病多由摄食引发,如饲料导致的一般性肠炎,若盲目大量使用氟苯尼考、氧氟沙星等抗生素,会严重损害鱼类肝胆、肾脏及脾脏。科学方案是先用小剂量鱼用氟哌酸治疗,后续结合鱼体生长情况,搭配恩诺沙星、氟苯尼考,并辅以强肝利胆中药。
5. 忽视水体肥度管理
水体肥瘦直接影响药物使用剂量:瘦水池塘需减量用药,肥水池塘则需适度增量。连续用药时,第二次剂量应低于首次,防止水质骤变。以漂白粉、强氯精等为例,若不控制用量,可能导致水体上层变清,引发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死亡。
6. 用药顺序缺乏科学规划
- 常规流程:当水质恶化或暴发细菌、病毒病(如烂鳃、肠炎),或新塘投放苗种前,建议先用二氧化氯、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处理,消毒后换水或解毒。消毒后再进行杀虫,以减少寄生虫滋生并避免菌群失衡。
- 特殊情况:当鱼体出现锚头蚤寄生、狂游擦底等明显虫害症状,或春秋季寄生虫高发期,需优先使用敌百虫等针对性杀虫剂,间隔24-48小时后再消毒。
- 关键要点:严禁同时混用消毒剂与杀虫剂(如氯制剂与石灰);阴雨天、高温期谨慎用药;虾蟹等甲壳类需避开有机磷杀虫剂;处理后及时补充益生菌恢复水体生态,定期监测水质指标。
(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)
|